六合饲料小麦替代玉米(小麦 饲料)

2022-12-25 01:06:31 首页 > 畜牧价格

醋布:唐代军队中的食盐替代品,唐人为何不直接带盐呢?(下)

二、食之有味,只是这“味”,时有时无

1.就是想吃个有味道的饭,还得这么麻烦?

士兵能不能带不带盐,其实和军队作战方式、政治政策、粮食产出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便是作战方式,兵种的不同,需要的补给方式也不同。以骑兵为例,唐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作战次数增多,需要调整旧有的作战方式,于是唐政府需建立起了与回纥突厥等等游牧民族相似的骑兵部队,以确保在和游牧民族作战时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制胜的先机。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军队没有专门的炊事班,士兵一般都是自己煮饭吃,所以这样看来,骑兵如果携带一些瓶瓶罐罐的调味品就会显得有些累赘,而醋布方便携带,有利于士兵在短时间内补充体能。

其次与政治政策有关。在唐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士兵平时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在冬季的时候才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他们的行装、戎具、军粮政府是不发放的,都要士兵自备,再加上盐价便宜,士兵们有时会带些盐,有时为了省事,则会带腌制品和醋布。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随着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均田制极大地遭到了破坏。与此同时募兵制逐渐兴起,不同于府兵制,募兵制下的士兵为职业的雇佣兵,其军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也就是说,吃的用的不用自己带了——那么政府在吃食上都配给哪些东西呢?

李筌在《太白阴经》曾提到过关于军粮发放的标准,即:(粮食类)“以六分支粟,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一月一石,一年一十二石。一军一年二十万八千石,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麦八分、小麦六分、荞麦四分、大荳八分、小荳七分、宛荳七分、麻七分、黍七分,并依分折米。(调味品)盐,一人日支半合,一月一升五合,一年一斗八升。一军一日六石二斗五升,一月一百八十七石五斗,一年二千二百五十石。”

这样看,到了唐中后期,军队已经给士兵配给盐了,这时军队在煮食时也不用以醋布作为调味的替代品了。

2.与想象中的不同:对于百姓而言,盐可不是刚需

可古代的产盐量毕竟有限,质量也不是上乘,所以虽然盐很重要,但是没办法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所以出现像醋布这类的替代品也不足为奇。

唐代的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形成于盐池之中的池盐;二是煮海水形成的海盐;三是熬盐井之水而形成的井盐;四是生长于崖案上的崖盐。

但是这种崖盐的产量很少,所以食盐生产还是以前三种为主,不同地区的产盐类型也不同:江淮地区多产海盐;河东地区多产池盐;两川则是以井盐为主。在这几种盐类之中,海盐的产量最大:以扬州为例,元和年间海陵监的产盐量就多达六十万石。

此时唐代的盐业以十分发达,江淮地区的年产盐量更是达到了百万石,北方地区产盐量虽然整体不如南方,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产量丰富的地区,食盐甚至作为物资资助镇压叛乱的军队。盐总产量的提升使得盐业的愈加发达,其买卖食盐所获得的利益更是不可估量。

但在唐前期,由于政府长期对盐实行无税制,所以盐利并不掌握在政府手上。而所产食盐大多由私营盐生产者生产销售,唐政府只制定一个大致的生产计划,收取一些盐利,不参与直接生产。

这也就导致盐价十分低廉:据《新唐书》记载,在天宝、至德年间,盐价每斗十文。但这种情况却很快发生了改变。

天宝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原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被打乱,各项开支增多,使得本就濒临破碎的经济条件更加雪上加霜。唐政府此时已经是入不敷出,这里以军费为例,此时军队“其费籴米则三百六十万匹段,给衣则五百三十万,别支则二百一十万,餽军食则一百九十石。大凡一千二百六十万,而赐赍之费,此不与焉。”

整个天宝年间的收入也只有一千零五十三万贯,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经济政策,那么政府会很快破产,而食盐在这时进入了官方的视线之内,成为了

开辟新经济来源的最佳切入点。颜真卿首先在河北实行食盐专卖之法,获利客观。待唐肃宗时期第五琦实施榷盐法,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中,并将食盐的价格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至每斗一百一十文,政府直接从中获利四十万贯;随后刘宴将其改良,至此,盐业正式由官方接管。

自待榷盐法实施之后,由官方控制的盐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干元元年起,盐价就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到了三百七十文左右,总体的价格则大致维持在第斗三百文左右。

而盐的产量却在逐步下降:海盐由贞元年间的六百万石下降到元和年间的三百万石左右;两池盐的产量则保持在41~54万石之间;井盐则下降至20~27万石左右。这样的定价与产盐量使得官盐性价比极低,再加上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便自然没有余力购买官盐。

价格的飙升和对私盐的严厉打击迫使许多百姓不得不淡食,减少盐的摄入量,普通百姓尚且如此,募兵制下的士兵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

对于贾浅浅和她的诗,很多人可能都被误导了。

刚刚,看到作家叶洱先生的公号文章谈到贾浅浅。叶先生在文章中做了两点辟谣:

第一,那些所谓的“屎尿屁”诗,其实是贾浅浅作为一个妈妈,记录自己孩子日常的童真行为。是发在个人朋友圈的,从来没有在刊物或者诗集中发表过。就是普通人的朋友圈,和诗歌没有关系。

第二,所谓的“黄瓜诗”,根本不是贾浅浅写的。“黄瓜诗”2007年就在网上出现过,当初栽赃说是诗人赵丽华写的,这次又套到了贾浅浅的头上。

另外,叶先生贴出了贾浅浅正式出版的三首诗歌,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水平能不能当作协会员?

三首诗歌如下:

青铜

老迈的清晨,在饕餮纹里徘徊

这一年的谷雨,身穿垂坠的长袍

把手伸向祭祀时的烟火

铜的配方

在周朝加了白芷去腥

尘俗的梦被擦得闪闪发光

人们在秋季调制酱类,雁肉

宜与麦子搭配

编钟犹如一部久远小说的开篇

每一道风景皆为畅饮者而设

在鸡鸣桑树颠的薄雾之下

打发老故事的英雄上路

黄昏边缘,木犀草被遗忘

最后的《湛露》里,有场牌局仍未告终

三月十六日回棣花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六日,村后牛头岭的松柏

偏了偏头,崖畔上扑鸽

飞往二郎庙。有人对着水潭中的鱼苗

大喝一声:嘿,你姓不姓贾?

村口有一排砍头柳,靠在暖坡上

晒太阳。刘高兴家的高兴

右手戴着桃木串,走过来给帮忙加固老屋

后墙的

村人散烟。他砍的是院前的三棵楸树

横架在土崖和老屋中间

像三杆顶在腰上的土枪。游客从高兴家的

院子出来嘀咕:那字,不是老贾的。

“肥肉片子炖粉条红萝卜、浆水豆腐。你爸

百吃不厌

每年年三十晚上,给你爷你奶上坟之前

都要点名吃这个。”婶子说着

又给我碗里夹了一筷子。

院子的门斜斜地开着,上朱雀下玄武

云在笔架山上飘着,院子里再不见

撵母鸡给我炒鸡蛋的婆。

坟头上有一只酒瓶斜斜地躺着

一棵松树被烧糊了半张脸。

我跪了下来,“父母之墓”埋着整个家族的

风水,将来也埋着我的父亲和叔叔。

火光冲天,坟里的老人伸出手在抚摸我的脸。

变黑发软的一张张纸,是下跪的人

一张张褪去的皮。等什么时候皮掉光了

我们也就去见先人了

磕头起身,不远处的苹果园

有一只斑鸠飞来。你若是我的婆

你就叫我三声,我便答应三声。

器物与心情

周一,从福州买回的玻璃瓶

巴掌大。请一株见春花。长长的茎

插在柔软的水里,分割了瓶身的时空

周二,朋友来看我,带一盒

玫瑰精油制成的香。她说你闻闻

和普通香不同,有助睡眠。说话间

有花瓣正从她眼中飘落。

周三,雨水从案板街而来流经慈恩寺

六合屏风壁画里,有抚琴和赏花的女子

古琴和箜篌同时说出,我们的前世今生

雨水,在落下。

周四,喝茶的人却去买酒杯

卸下紫檀手串,喝一碗薏仁粥

去一个陌生的酒场。

周五,陪友人去文玩市场

挑了一对一模一样的小葫芦。回家

孩子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天长、地久

周六,果碟。站在超市的货架上

不肯下来。它在看身旁的碗筷纷纷出嫁

它在等“落花人独立”的那个清晨。

周天,清明。打扫卫生

烧纸,祭拜所有的神灵。

各种质地、形状和颜色的纸

都是四方神灵的表情。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